蘇軾(公元1037—1101年),字子瞻,號東坡居士,四川眉山市人,北宋時期著名文學家、書畫家、政治家。蘇軾不僅在文學、藝術上才華橫溢,還是一位實至名歸的治水專家,他在陜西修建利民湖、在徐州筑堤抗洪、在杭州疏浚西湖......其還撰寫水利著述《熙寧防河錄》《禹之所以通水之法》《錢塘六井記》等,被水利部評為第一批“歷史治水名人”。
“問汝平生功業,黃州惠州儋州?!碧K軾一生漂泊,晚年被貶謫廣東惠州、海南儋州期間,更與珠江結下了不解情緣。他為廣州設計最早的自來水工程,在惠州修筑“兩橋一堤”,在儋州指鑿雙泉、“東坡井”,留下了為人稱道的治水佳話。
蘇軾貶謫路線圖
為廣州設計中國最早的自來水工程
1094年,蘇軾被貶謫惠州,聽說臨近的廣州城“一城人好飲咸苦水,春夏疾疫時,所損多矣。惟官員及有力者得飲劉王山井水,貧下何由得”。原來,受海潮影響,廣州江水苦咸,嚴重危害老百姓身體健康,城中時常發生瘟疫。蘇東坡根據治理杭州的經驗,向廣州太守王敏仲寫信提出,將離廣州20公里的蒲澗山滴水巖上的水通過竹管引入城中,解決飲水問題。王太守聽從了蘇軾的建議,興建了這一引水工程,使廣州居民在900多年前就喝上“自來水”。
蘇軾在信中寫道:“惟蒲澗山有滴水巖,水所從來,高可引入城,蓋二十里以下爾。若于巖下作大石槽,以五管大竹續處,以麻纏之,漆涂之,隨地高下,直入城中。又為一大石槽以受之,又以五管分引散流城中,為小石槽以便汲者。不過用大竹萬余竿,及二十里間用葵茅苫蓋,大約不過費數百千可成?!?/span>
白云山“東坡引水”景點
蒲澗山,即現在的廣州白云山,山中溪水清冽甘甜,被稱為“甘溪”。雖然山上有優良水源,但如何避免污染,源源不斷流入千家萬戶呢?蘇軾的構思便是在山中的滴水巖下開鑿石槽,承蓄飛流直下的泉水,并用多管鑿空的竹筒相連,作為自來水管,順著由高到低的地勢把水直接導入城區。泉水引入城區后,儲蓄在以石頭修筑的大水槽中,再用其他竹管作為分水管道,分流到遍布城市的小水槽里,讓民眾在家門口就可享用淡水。
清刻本王楨《農書》中的“竹筧引水”裝置
建議被采納后,蘇軾又考慮到該自來水工程的后續維護工作,提議道:“聞遂作管引蒲澗水,甚善。每竿上,須鉆一小眼,如綠豆大,以小竹針窒之,以驗通塞。道遠,日久,無不塞之理。若無以驗之,則一竿之塞,輒累百竿矣?!彼嶙h,在每根竹管上鉆小孔并塞住,有了這些小孔,日后即使發現水管堵塞,只要拔掉各節小孔的小竹針,看哪處小孔不出水,便可馬上判明堵住的竹管并進行更換,不會累及整個供水網絡。
宋代廣州自來水裝置模型
史料記載,蘇東坡兩次經廣州曾游覽白云山、南海神廟、六榕祠(前身為凈慧寺)等勝跡,并留下題詠或手跡。蘇軾在廣州逗留時間很短,卻解決了廣州老百姓飲用苦咸水問題,使廣州成為有史可證的中國最早擁有自來水設施的城市。目前,廣州博物館還有蘇軾設計的自來水裝置模型展出。
在惠州修筑“兩橋一堤”
蘇軾抵達惠州不久后,他便發現惠州城四面環水,民眾出行不便。城西豐湖雖有長橋,但年久失修,不能滿足群眾日常生活需要;城東是江溪合流處,原先有橋但已被廢毀,民眾只能以小舟往來,然而常因人多舟小導致覆溺。于是,蘇軾毅然上書當時的廣東提刑官,陳述修橋的必要性,謀劃并資助興建了“兩橋一堤”,至今仍為惠州民眾提供便利。
明《惠景全圖》
蘇堤與西新橋
根據蘇軾提出的方案,民眾在惠州西湖的平湖與豐湖之中先用土石“筑進兩岸”,形成一道寬闊的石堤,再用“堅若鐵石”“白蟻不敢躋”的石鹽木在堤間建橋,并取名為西新橋,橋下有六個大小不一的洞眼,便于船只自由穿梭。后世為紀念蘇軾,將長堤命名為“蘇堤”,堤上的西新橋又被稱為“蘇公橋”。
西新橋足足使用了一百年,至南宋慶元二年(1196年),惠州太守林復才將西新橋改為石橋。后來西新橋又經歷多次重修,現橋是1983年修筑后的面貌。
西新橋現貌
東新浮橋
1095年,在蘇軾的規劃與幫助下,惠州百姓在西枝江與東江的交匯處用40只小船相連為20舫,再用鎖石碇固定在江中,隨水漲落,行人都可以從船橋上通行,這便是宋代粵東江河上最早建起的浮橋——東新浮橋。九百多年內,兩岸交通就靠這一座浮橋,歷代修葺不廢。
清末廣東惠州西湖東新浮橋
“兩橋一堤”工程進行到一半時資金不足,蘇軾不僅捐出了皇帝御賜的犀帶,還向弟弟蘇轍去信求助。蘇轍和夫人聞訊,對兄長的義舉激賞不已,也捐出了朝廷賞賜的黃金。見父母官如此慷慨,惠州民眾也紛紛解囊,湊齊了工程款。
惠州西湖蘇堤全景圖
據《嶺南科學技術史》記載,宋代廣東建造的橋梁,一是用巖石砌成的石橋,二是以木為墩支撐的木橋,三是用舟船貫聯的浮橋。而蘇軾提議興建的“兩橋一堤”——東新浮橋、西新木橋與蘇堤,“構思之新穎,用料之講究,技術之成熟,堪稱廣東橋梁史上的代表作”。
在儋州指鑿雙泉和東坡井
1097年,年過六旬的蘇軾被放逐到海南昌化軍(今海南儋州),至1100年6月20日離瓊,在海南他共生活了近三年。到達海南后,蘇軾在瓊郡城東驛站(今五公祠金粟庵)暫住了十多天。那時,因海南淡水稀缺,百姓喝的都是咸積水,導致致痢疾熱病層出不窮。蘇軾看在眼里,掛在心頭,意欲為瓊州百姓排憂解難。
海南蘇公祠
指鑿雙泉
“瓊山郡東,眾泉觱發,然皆冽而不食。丁丑歲六月,予南遷過瓊,得雙泉之甘于城東北隅,以告其人。自是汲者常滿,泉相去咫尺而味異。庚辰歲六月十七日,遷于合浦,復過之。太守承議郎陸公求泉上之亭名與詩,名之曰泂酌?!?/span>
現五公祠內浮粟泉介紹
根據蘇軾在《泂酌亭并敘》中的記載,下榻驛站的十余日內,他在城墻東北角發現了兩個泉眼,這兩個泉眼雖相距咫尺,味道卻大不相同,其中一口泉眼泉水甘甜,適合飲用。他馬上叫來村民并親自指導開鑿雙泉,從此當地人民便有了甘甜可口的泉水飲用。該泉因水面經常浮現粟米狀小泡而被命名為“浮粟泉”,是五公祠內留存遺跡之一。
現浮粟泉遺址
東坡井
在海南期間,蘇軾除了指鑿雙泉,還耐心地教化儋州人民講究衛生。他發現儋州百井皆咸,便帶著學生四處勘察,并在天慶觀(今儋州中和鎮桄榔庵的西南角)耗時數日挖出了一口淡水井。百姓終于喝上不帶咸味的井水,傳染病的發生也減少了,水井因此得名“東坡井”。
儋州“東坡井”現貌
蘇軾的治水方略
蘇軾在《禹之所以通水之法》一文中指出:“治河之要,宜通其理而酌之以人情。河水湍悍,雖亦其性,然非堤防激而作之,其勢不至如此。古者,河之側無居民,棄其地以為水委。今也,堤之而廬民其上,所謂愛尺寸而忘千里也。故曰堤防省而水患衰,其理然也?!彼J識到,如果人類活動過度地擠占了水的活動空間,那么水就會“激而作之”,這也體現了“人水和諧”的理念和智慧。
水患雖不可避免,但蘇軾認為,通過努力是可以將其戰勝的。在《錢塘六井記》中,他批評道:“余以為水者,人之所甚急,而旱至于井竭,非歲之所常有也。以其不常有,而忽其所甚急,此天下之通患也,豈獨水哉?”他認為,治水應該未雨綢繆,立足全局,規劃周全,而非“頭痛醫頭,腳痛醫腳”。
在《東坡易傳》中,蘇軾對《易經》中關于水的特性有獨到的見解和深刻發揮,他的治水理念很大程度上來源于他對水之特性的認知。如他對風水“渙”的解釋是:“世之方治餓也,如大川安流而就下;及其亂也,潰溢四出而不可止。水非樂為此,蓋必有逆其性者,泛濫而不已。逆之者必衰,其性必復,水將自擇其所安歸焉。古之善治者,未嘗與民爭,而聽其自擇,然后從而導之?!庇辛藢λ缘纳羁陶J識,行之于治水實踐,便形成了蘇軾就水性而因勢利導的治水方略。
基于對水性的認識,蘇軾進一步提出,水是有規律的,人們可以對其加以控制利用。其《滟滪堆賦并序》曰:“天下之至信者,唯水而已。江河之大與海之深,而可以意揣。唯其不自為形,而因物以賦形,是故千變萬化必有必然之理?!彼m有千變萬化的形態,但通過人的意識是可以加以認識歸納的,只要人們弄清水的規律,就可以利用水造福于民。而這種“利民為本”的思想,也為他在水利方面的成就提供了堅實的基礎。
治水評價
縱觀蘇軾一生,雖宦海浮沉,卻始終心系百姓,不僅留下了滋養人們心靈的文學藝術創作,還留下了許多造福百姓的水利工程和著述,永遠值得世人敬仰和懷念。
儋州東坡書院雕像
(蘇軾)自密徙徐。是歲,河決曹村,匯于城下......筑東南長堤......堤成,水至堤下,害不及城,民心乃安。然雨日夜不止,河勢益暴,城不沉者三板。公廬于城上,過家不入,使官吏分堵而守。卒完城以聞。復請調來歲夫,增筑故城,為木岸,以虞水之再至,朝廷従之。訖事,詔褒之,徐人至今思焉。
——宋·蘇轍《東坡治水》
軾見茅山一河專受江潮,鹽橋一河專受湖水,遂浚二河以通漕。復造堰閘,以為湖水畜泄之限,江潮不復入市。以余力復完六井,又取葑田積湖中,南北徑三十里,為長堤以通行者......堤成,植芙蓉、楊柳其上,望之如畫圖,杭人名為“蘇公堤”。
——元·脫脫、阿魯圖《宋史·蘇軾傳》
徐州太守蘇長公,夜呼禁卒登城墉。一身未足捍大患,豈無木柵兼竹籠。戲馬臺旁二十里,有堤橫亙長如虹......自公去后五百載,水流有盡恩無窮。
——明·吳寬《賦黃樓送李貞伯》
我簡直不由得要說蘇東坡是火命,因為他一生不是治水,就是救旱,不管身在何處,不是憂愁全城鎮的用水,就是擔心運河和水井的開鑿。
——林語堂《蘇東坡傳》
尊敬的用戶您好!由于目前平臺處于調試階段,有些功能或內容若有不完備的地方,敬請諒解,并誠邀您提出寶貴意見與建議!意見與建議可在網站最下面用戶體驗的意見與建議中進行反饋,也可撥打熱線電話:010-63707961。感謝您的理解與支持!
返回首頁非緊急情況,請點擊發布更詳細的需求信息